太古集团 标志
版权 © 2024 太古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保留一切版权。
2024年6月3日

太古历史档案部精选的六个故事(下)

太古历史档案部精选的六个故事(下)

太古船坞的奠基石 

太古历史档案部的藏品包括许多值得纪念的相片,部分由太古船坞退休员工捐赠,其中这两张相片摄于1970年代中期,让后人得以看见当年太古船坞在立足鲗鱼涌近70载后作最后告别的情景。相片的背景是最后一艘准备驶入旱坞进行维修的船只「Great Loyalty」,而记录1900年代初船坞建造详情的纪念基石,则被小心翼翼地拆卸。 

这些相片让我们想起,太古炼糖厂及太古船坞结业后,在鲗鱼涌腾出100多英亩的土地,太古地产于1970年代初应运成立,并着手重建该处的房地产。

正如黑白照片所示,奠基石原初置于船坞庞大的旱坞外壁上。该旱坞于1907年竣工时,能够容纳最大型的船舶。时至今日,大家在太古城中心购物时,几乎找不到该处有任何工业及航海的痕迹,唯一可见的是已经回到原来位置的船坞奠基石,即现时太古城中心二期地下停车场入口旁。

 

太古吊车及休养所


这本二十世纪初的相簿由太古城中心一位旧租户捐给太古历史档案部,内有过百张深褐色调的照片,镜头下是太古船坞的员工及业务运作情况。透过这相簿,我们不但可以窥探二十世纪初期来自欧洲的太古员工在香港的生活,还看到鲗鱼涌太古吊车系统前所未见的一面。

太古吊车(又称「高空缆车」)建于1892年,用以接载员工到柏架山,前往位于大风坳的「休养所」避暑。这是全球首个蒸汽推动及「专为运载乘客而建」的吊车系统,由伦敦公司Messrs Bullivant & Company 承造,造价5,000英镑。系统以蒸汽绞盘推动,由两部相向行驶的开放式车卡组成,各车卡的长板凳可运载六名背靠背而坐的乘客。支撑架空钢索的钢座相距约200码,车厢在最陡峭的地方达到离地面200呎的高度。吊车全程长2.3公里,横跨太古水塘3号水坝,每天由早上六时一直运作至午夜。

太古于1912年再建造一座四层高的大楼,供太古船坞员工使用。这几座大楼以红砖建成,座落于巨型石趸上,以倾斜的扶壁支撑着。大楼采用平顶设计,拱形窗户及飞檐上配上花岗岩装饰,室内划分为多个面积宽敞和高楼底的公寓单位,利用木框配以竹屏和帆布屏分隔,供不同家庭独立使用。太古村于1892年已有电力供应,但休养所在其40年历史中一直以油灯照明。到了1930年代,瘟疫威胁减退,而电动吊扇日益普及,鲗鱼涌区的室内居住环境在炎炎夏日亦变得较为舒适。休养所的使用率日渐下降,而吊车系统与休养所由于维修费用高昂,最终双双于1932年拆卸。

 

太古大楼  – 在美国以外的首座多层装瓶厂

从太古历史档案部收藏的集团内部杂志Swire News所刊载图片和相关相册,可以看到同一处所历年来的发展和演变。

太古位于鲗鱼涌的多层装瓶厂于1983年启用,标志着太古在香港的可口可乐装瓶业务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楼高17层的太古大楼位处于鲗鱼涌街,最高处离地面330呎,是当时全球最高的装瓶厂,其设计充分使用所有可用空间,并拥有快速和现代化的机器。该厦提供总面积373,000平方呎的生产、办公室和仓储空间,设有一部货柜起重机供三楼至九楼使用。厂房内设装瓶生产线、装罐生产线、货仓及空罐储存区。该装罐生产线是当时全球装罐速度最快的生产线之一,每分钟可灌注1,500罐汽水。

太古大楼原址为一座两层高的装瓶厂,是太古于1965年收购可口可乐香港专营权后不久兴建;另外于荃湾亦设有一所生产设施。鲗鱼涌的厂房不久成了一个地标,这从学校和其他团体参观厂房的数字可见一斑。1972年的参观人数为25,720人,1973年增至31,991人,到了1974年,估计总参观人数已大幅增至43,315人。

该址被太古汽水厂开发前,曾被用作不同用途,包括供太古炼糖厂及太古船坞员工使用的设施。于1940年代,此地是太古汉文学校校址,而在1920及1930年代,则被用作太古村其中一座员工宿舍,再之前则是太古游乐场的一部分。

 

查看更多有关历史传承的故事。